中国香港中环大馆当代美术馆呈献全景式展览 “保持在线:2008 年后的艺术与中国”,汇聚艺术家探讨廿一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及其全球性影响之作
首章 “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将于即日起至 2026 年 1 月 4 日举行,借着逾 35 位艺术家的作品,检视科技突进为社会和艺术实践带来的变化
香港中环大馆当代美术馆呈献全景式展览 “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两期相连的展览由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资深策展人郭瑛策划。首章 “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2025 年 9 月 26 日至 2026 年 1 月 4 日)汇聚超过 35 位艺术家,在大馆的赛马会艺方三层展厅及 F 仓展厅举行。
以 “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揭开序幕,续有 “保持在线:全球供应” (2026 年 2 月 27 日至 2026 年 5 月 31 日)紧接其后,本系列展览分别通过数码科技及制造产业链的视角,勾勒当今多元的艺术实践。
两场展览期间将举办一系列跨领域活动,包括录像作品放映、策展团队分享会、学习与参与节目,以及与亚洲艺术文献库合作的同名书籍发布。
“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提供主要资助,并同时获得何凡先生(拾壹基金会)的卓越赞助。
“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云中游荡” 汇聚逾 35 个活跃于中国及国际舞台的艺术单位,精选他们创新而别树一帜的艺术实践,反映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和数码科技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的状态。
自 1980 年代初 “互联网” 出现以来,用户得以接收更广泛的影像、数据与观念。其开放性曾经是最重要的技术特征,如今却逐渐被不断更迭的技术及其治理措施层层限制。回应互联网这种特殊的环境,艺术家因而形成了野蛮生长的创造力,不少艺术实践围绕社群、团结和互助而展开,旨在更广阔的网络中重新连接分离的个体,摸索化解人类危机的方案。
展览设有八个主题单元,分类展出约 50 件作品(包括三件委约作品),呈现艺术家对迫切现实议题的探索。切入点包括:资讯泡沫、人工智能、互联网建构的线上与线下社群,以及数码科技应用对人类劳动本质的影响。展览将带领观众反思在数码与现实密不可分的世界里,如何跨越不同界限,重新连结,继续 “保持在线”。
焦点展品
陆扬,《器世界骑士》,2018,三频道录像,22分15秒,由CC基金会及熊本市现代美术馆惠允
展览场景:”保持在线:云中游荡”,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邵纯,《蜜珠》,2025,金属丝、鱼丝、珠粒、铃铛、矽胶织物、合成头发和睫毛、黏土、废弃化妆品、实验室烧瓶、摩打、气泵,
400 × 400 厘米,展览场景:”保持在线:云中游荡”,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张移北,《清晰,金黄,呼唤着》,2025,大理石、铸造青铜、现成品 ,尺寸可变,
展览场景:”保持在线:云中游荡”,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陆扬、邵纯和张移北将在首章展览中呈献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的作品。陆扬的线上游戏《器世界骑士太空对战》(2022/2025)让玩家在幻想世界中驰骋。邵纯的全新装置《蜜珠》(2025),以地面影像投影,结合旋转悬垂的元素,触碰性别议题。张移北则在展厅地面的排气口上,设置形似蘑菇与花朵的新作《清晰,金黄,呼唤着》(2025)。
其他精选作品包括:李亦凡的动画录像《难忘的形状》(2023),创造多个数码化身和虚拟工作室,上演怪诞幽默的情节。此作运用游戏引擎和动作捕捉技术,探讨人类如何受限于使用条款,而逐渐失去对数码工具的主导权。
黄炳取材自现实生活,发展成黑色幽默的彩色动画《亲,需要服务吗?》(2018)。作品反映香港长者面对长期房屋供应短缺及社会高龄化日益加剧的处境,捕捉了数码经济的无情步伐和跨代共居的紧张关系。
孙原和彭禹,《难自禁》,2016–2019,工业用机器人、不锈钢和橡胶、纤维素醚彩色水剂、附视觉识别感测器的悬吊灯架、
铝框镶嵌的亚加力墙,700 × 700 × 500 厘米,由纽约所罗门·R·古根汉美术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艺术计划委任创作
展览场景:”保持在线:云中游荡”,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孙原和彭禹与 KUKA机器人公司合作的《难自禁》(2016-2019),采用了先进的程式和视觉识别系统。作品形如一头活力充沛的动物,黑色手臂挥舞着橡胶刮刀,调拨地面黏稠的深红色液体。此作于 2016 年由纽约的古根汉美术馆委约创作,其后在 2019 年第 58 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今次将首度于亚洲登场。
赛马会艺方大堂播放着苗颖的《局域网情诗.gif》(2016),以一组六面荧幕迎接观众。作品中动态立体艺术字,呼应中国互联网风靡一时的典型设计风格,反映特殊的通俗审美趣味。网上流传的拙趣情诗,来回游移在被屏蔽的境外网站和社交媒体页面上,像 Google、维基百科、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
2015 年的情人节,李爽身披写着 “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 的巨大招牌,在雪中的纽约时代广场行走了六个小时,期间遇到路人的各种回应,揭露世界各地移民群体普遍面对的种族偏见和基本人权等议题。
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举行的 16 天间,中国艺术家陈劭雄、韩国艺术家金泓锡和日本艺术家小泽刚组成的 “西京人” 小组,同步进行另类竞赛。充满想像力的 “西京奥运会”,刻意保持幽默和小规模,跟主流奥运会激昂的民族主义竞技形成鲜明对照。
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表示:”大馆当代美术馆非常荣幸在港举行展览 ‘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历史上,无数来自中国的优秀艺术家通过香港,与世界交流、踏足国际舞台。在新世纪经历了四分之一的时刻,本系列展览为观众提供大中华地区聚焦社会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最全面的普查。借着两期展览、放映、公众节目,以及即将出版的书籍,’保持在线’ 将艺术实践置于全球背景下,让艺术家的创新手法和另类叙事,在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处境中觅得共鸣。”
大馆资深策展人郭瑛表示:” ‘保持在线:云中游荡’ 的参展艺术家披露了科技景观中深刻的人性故事。他们的作品不仅探讨数码科技,还触及超连结时代之下身份和社群如何转变,从而肯定我们即使在浩瀚的云端游荡,共同的人类经验仍然实在。续章 ‘保持在线:全球供应’ 将继承这种人本视角,通过艺术检视实体基建和无形关系如何连系全球人类。”
卓越赞助人何凡先生(拾壹基金会)表示:”身为这场开创性展览的卓越赞助人,我非常高兴能对中国当代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予以支持。本次展览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在数码媒介中突破界限,重新定义创意。通过赞助本次展览,我希望能在日益数码化的世界里,凸显艺术的蜕变力量——促进对话,启发未来。让我们一起颂扬传统与现代的活力交汇,并以此来定义当今中国艺术的景观。”
相关书籍出版
与本系列展览同步构思的书籍《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Hatje Cantz,2026)即将出版。本书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和亚洲艺术文献库合编,以九个关键词作为骨干,汇集 80 多位中外艺术家,对廿一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变革的艺术回应。除了丰富彩图和文献记录以外,本书亦收录了三篇深度策展论文,以及一系列年轻学者的文章,就当代艺术与全球化现实交织的局面,提供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别具标志性的意义。是次出版获德英基金会的支持。
放映节目
作为 “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 的延伸,放映节目 “庇护所” (10 月 3 日至 4 日)将于赛马会立方举行,汇聚七位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的作品,包括:陈巧真、马秋莎、彭祖强、邱炯炯、黄进鑫、周豪,以及张晓,探讨亲缘、家庭、性别与酷儿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公众及教育活动
展览期间,大馆当代美术馆将举办一系列公众及教育活动,包括:”老师早晨!” 及 “教师工作坊” 、由不同范畴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客席主持的 “嘉宾接手导赏团”、适合五岁或以上小朋友的 “大馆当代美术馆家庭日”,以及位于赛马会艺方二楼的 “Hi! & 识” 提供与展览主题相关的交流和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