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年3月刊

中国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呈献胡晓媛与艾莉斯亚·夸德个展

时间:2025-03-03 22:09:00

 
·“胡晓媛:异路” 展示七组十二件全新委约的作品,以艺术家自身的女性经历为灵感,通过生物遗骸和建筑废墟,唤醒我们对被弃置物件的敏锐感知
 
·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展示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九件作品,以及因应大馆F仓历史和建筑而创作的全新委约装置
 
 “胡晓媛:异路”展览场景,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展览场景,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照片鸣谢艺术家及大馆当代美术馆
 
2025 年春季,位于中国香港的大馆当代美术馆呈献全新展览“胡晓媛:异路”与“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作为同期展出的“突破”系列个展,两位女性艺术家分别通过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以多样面向探索物质与叙事,并反映大馆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以及加深公众对当代艺术理解的承诺。
 
“胡晓媛:异路” 是中国艺术家胡晓媛在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展出七组十二件均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全新委约的作品。是次她带着其独特的视野来到香港,通过装置、声音、绘画、影像和文学创作,重新审视她作为女性的生命经历,展现人类命运与自然演化的复杂关系,并带领观众思考时间、物质状态、个体存在和意识等恒久议题。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是著名当代艺术家艾莉斯亚·夸德在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逆向转动的时钟、旋绕漂浮的岩石、反脆弱的椅子,以及随时间推移隐约显现的时针——这些作品在宛如雕塑般的环境中呈现了一场虚实交织的感官体验,邀请观众关注并反思对时间、空间、系统和世界的感知。
 
“胡晓媛:异路”
 
“胡晓媛:异路”展览场景,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胡晓媛(1977年生于哈尔滨)于2007年成为了首位参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因而跃升国际舞台。过去二十年间,她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确立了引人注目的地位。在是次展览独特的视觉叙事中,胡晓媛运用生物遗骸和建筑废墟,结合金属、石材等传统造型艺术中常见的媒材,将自然知识、历史记录和文学隐喻交织在一起。
 
“异路” 于大馆赛马会艺方一楼举行,展期为2025年1月24日至4月13日。展览用诗意和视觉方式探讨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尝试呈现在残破与失能的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存在和选择。延续她一贯运用长期被忽视物件的风格,胡晓媛聚焦于社会与生物系统的丢弃物:城市拆迁的旧钢筋、用过的日常生活器具、干瘪的水果、空洞的蜂巢、风干的昆虫翼,甚至还包括海洋生物的遗骸。在胡晓媛眼中,无论有机或无机,从大型城市建筑至微小的日常器具,抑或从自身至世上的芸芸万物,都有各自的生命轨迹。她将这些看似毫无关联、失去功能的材料重新摆列、并置和组合,再透过文学和历史检视其意义。大馆从历史古迹到文化枢纽的重生,与艺术家为被忽视事物中蕴含的另类叙事注入新生的过程不谋而合。呼应大馆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她的作品促使我们思考过去如何持续塑造现在,以及被丢弃之物如何能孕育新的可能性。
 
展览提供了一个静思的空间,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在纱幔与光线精心营造的时空中,胡晓媛讲述着关于进化与命运、变异与放逐、封闭与自由、群居与个体的故事和思考。展览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用“绡”制作的半透明纱幔在展厅辟出不同的参观路径,通过特制的人造光线及其难以言喻的光线变化,在空间中营造出独特存在的时空感。绡,即生丝,是丝绸最原始的形态,柔软、脆弱并透着微光。在绡美丽且柔软的形态下,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生丝取丝过程,首先要将茧加热至蒸熟以杀死里面的蚕,借此防止蚕在破茧时破坏丝心蛋白链,然后将茧浸泡在热水中以软化胶水并松开纤维,最后在缫丝过程中捻合而成得到生丝。在温柔与暴力、完整与残缺、生命与死亡中形成的绡,体现了胡晓媛多年以来对材料与隐喻的思考。绡不仅以纱幔的形态存在于展览中,还多次被胡晓媛用来附着、覆盖与包裹作品。绡的使用,代表了她选择材料的独特视角,即将材料背后的生物、历史和文学的叙事与对自身命运的观察交织在一起。通过混合各种材料,艺术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现场体验和启示。
 
《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一》,2024,太空铝、镜面、绡、墨、构树皮纤维、玉米纤维、蛋壳、镜贝、
羊毛、塑料、废弃轻体钢筋、铁丝、钢丝、玻璃纤维、线,510 × 260 × 270厘米,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作品
“胡晓媛:异路”展览场景,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犹太裔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歌《花冠》为灵感创作的雕塑 ——《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在这件作品中,胡晓媛将构树皮、桑蚕茧缫出的生丝、羊毛、玉米纤维制成的骸骨、干瘪的蜂巢与水果等失能的有机物,置于城市废弃钢筋和被打磨的太空铝构成的空间内,在不同材料带来的强烈视觉冲突中,折射出每一物件的个体命运和时空际遇,呼应了策兰诗作《花冠》中的隐喻:“从我手中秋天吃掉自己的叶子:/我们是朋友。/我们从核果中剥出时间我们教会它走路:/时间又归返壳里。”(中国台湾诗人谢旭升译) 《我有根,但我在漂荡》这件作品平静而脆弱,同样运用了太空铝板和旧钢筋构筑出一个形似书房的空间。书房一角悬挂着由艺术家撰写的半文言文式的小传,下方的台面则散乱地摆放着各种海螺、贝壳,以及蜻蜓翼、蝉翼、羊毛等材料。它们或是有机体的一部分,或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遗存物,皆象征了生命和记忆的碎片。艺术家通过这些精心摆置的材料,呼应文本中的故事,试图以视觉和感性的方式呈现对生命轨迹和变迁的感悟。
 
《我有根,但我在漂荡。》,2024,通草纸、墨、太空铝、废弃轻体钢筋、头发、云母片、绡、羊毛、青管螺、管状螺、镜贝、海螺化石、螺钿、鱼胶、蜻蜓翼、蝶翼、干柚子、朽木块、粪便化石、玉米纤维、房角石、铁丝、磁石、线、两个故事与一首诗(由艺术家所作),308 × 210 × 224厘米,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作品
“胡晓媛:异路”展览场景,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则延续了胡晓媛多年来的艺术实践,如《木/秒杪》始于艺术家自2008年起的《木》系列绘画练习。在这个系列中,她使用绡来覆盖老旧的木板,再精心勾勒出木板上的纹路,最后用木漆彻底遮盖木板上的木纹。随着这一系列动作的反复,木纹形态的绘画也于此过程中在绡上重获新生。生命的限度亦是生机 —— 绡上的木纹模仿木板上的木纹而来,而同时木板上的木纹则亦限制了绘画。艺术家通过这样的绘画过程,以矛盾的方式呈现了真实与模仿、支配与解放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艺术语言的思辨,也是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
 
《木/秒杪 四》,2024,木、墨、绡、漆、铁钉,300 × 100 × 4.5厘米,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作品
“胡晓媛:异路”展览场景,大馆当代美术馆,中国香港,2025
 
“异路”展览策展人、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表示:“胡晓媛的创作明显有别于人们习见的中国艺术。在宏大叙事中寻求文化与性别身份的认同,或以视觉符号表现艺术观念都不是她的创作取向。她更着重观察及体验日常事物的细微之处,并以近乎偏执的手法予以呈现。凭借种种拾得的日常材料,她以哲学思辨和日常生活中隐含的冲突为起点,通过物料的质感、文学隐喻、博物见闻展现出难以言说的当代生活体验与感官美学。胡晓媛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某一面向。”
 
大馆资深策展人郭瑛表示:“胡晓媛的‘异路’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感知实践。她以极其复杂的视觉语言 —— 从选材到空间布局 —— 创造了一个无法用文字叙述,也无法被摄影捕捉的艺术世界。这是一种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消化的艺术体验。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个静默的诗篇,邀请观者从感官进入更深层的内在对话。”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
 
艾莉西亚·夸德,《彼托邦的天空》,2024,镜面抛光不锈钢,石头,298.6 × 220 × 220厘米,
335.5 × 288 × 288厘米,独版,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作品
艾莉西亚·夸德,《彼托邦的天空》,2024。照片鸣谢艺术家及大馆当代美术馆。摄影:Jimmy Ho
 
于大馆当代美术馆同期展出的“彼托邦”,展期则为2025年1月10日至4月6日。展览涵盖艺术家艾莉西亚·夸德(出生于波兰卡托维兹,现居柏林)不同时期的九件作品,糅合雕塑、声音、灯光和表演装置多种媒介,借鉴抽象的科学和哲学概念,深入探究对现实和社会结构的质疑。夸德凭借其丰富的雕塑和大型公共装置创作经验,特别为大馆打造了一个非凡感知的多重宇宙“彼托邦”——意指乌托邦形成前的概念状态。展览特别委托艺术家因应大馆F仓历史和建筑而创作的全新委约装置,展现了艾莉西亚·夸德对物料探索的颠覆性实践,打破对日常物件的认知,借此引发对时间感知的深思、审视社会的构建,并提出观看和理解现实的新视角。艺术家邀请观众深入“彼托邦”,在感官知觉与知性层面之间游移,探索世界。
 
展览之外,由大馆当代美术馆特别委约创作、夸德在中国香港的首个场域特定艺术装置《等候亭》现已在大馆监狱操场展出,展期至2026年底。作品以昔日监狱为背景,为监狱操场带来新面貌,借此探索时间的流逝,连接大馆这一文化古迹地标的过去与现在。
 
胡晓媛:异路
策展人:皮力及王姝曼
2025 年 1 月 24 日至 2025 年 4 月 13 日
星期二至日早上十一时至晚上七时
星期一闭馆(公众假期照常开放,延至翌日闭馆)
赛马会艺方一楼
 
艾莉西亚·夸德:彼托邦
策展人:何苑瑜
2025 年 1 月 10 日至 2025 年 4 月 6日
星期二至日早上十一时至晚上七时
星期一闭馆(公众假期照常开放,延至翌日闭馆)
赛马会艺方
 
参观须知:
大馆于每天上午 8 时至晚上 11 时开放,大馆当代美术馆逢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 11 时至晚上 7 时开放,逢星期一休馆。节目或有改动,以大馆网站最后公布为准。
 
 
关于艺术家胡晓媛
胡晓媛(1977年生于中国哈尔滨) 现在工作生活于北京。她的创作涵盖装置、录像、雕塑和绘画,以拾得材料和日常经验为创作起点,并在哲学和博物志的阅读及对自我艺术语言的不断打磨中,展开对时间、空间、真实、迁徙与穿行、隐性平等有关“存在”的抽象化想象。胡晓媛近年主要个展:西岸美术馆与庞毕度艺术中心五年合作项目 —— “沙径”(2022,上海西岸美术馆)、“瓮中沙”(2021,北京公社)。 她的作品亦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外滩美术馆、香港M+、法国巴黎东京宫、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英国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 2019年,胡晓媛入围M+首届《希克奖》。
 
 
关于艺术家艾莉西亚·夸德(Alicja Kwade)
艾莉西亚·夸德(1979年生于波兰卡托维兹)现于柏林生活和工作,以其雕塑、大型公共装置、影片、摄影和纸本作品闻名于国际艺坛。她的作品持续挑战科学与哲学概念,打破感知的界限。
 
艾莉西亚·夸德的创作探究并质疑现实和社会的结构,同时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感知,通过雕塑物件、装置和流动影像等作品呈现空间、时间、科学和哲学的概念。
 
2019年,夸德获选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备受瞩目的“屋顶花园委托创作”艺术家。她亦曾参与多个重要展览,包括赫尔辛基双年展(2021)、美国加州科切拉谷沙漠展(2021)、濑户内国际艺术祭(2019)、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以及丹麦奥胡斯第三届Aros三年展(2017)。
 
 
关于大館
作为中国香港艺术文化地标,大馆是香港赛马会(马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的成果。有赖马会一直以来的支持,大馆致力通过艺术、文化和保育项目为社区带来启发与灵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凝聚大众。 大馆位于香港中环核心地带,提供各种世界级艺术文化体验,让市民可以享受其中,培养大众对艺术、历史古迹和文化的兴趣与欣赏。
 
此外,大馆一直积极支持青年人在创意产业中茁壮成长,帮助他们获得所需技能,捉紧发展机会。大馆与马会并肩,致力为香港注入文化活力,丰富香港作为区内及国际舞台上艺术及文化中心的角色。
马会一直贯彻建设更美好社会的宗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港的艺术文化发展。通过捐助大馆的保育活化工作及其日常营运,反映马会对城中重要艺术文化地标的长期支持。马会将大馆内的三大法定古迹——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按照最高规格进行复修,活化成世界级的古迹及文化艺术馆。于 2019 年,大馆更获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项。
 
为了促进公众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大馆特别设立专注于视觉艺术的“大馆当代美术馆”。大馆当代美术馆每年举行六至八个展览,致力委约及举行来自香港及其他地区艺术家的作品,同时筹划各类型公共项目。大馆当代美术馆以策展为导向,以非牟利为基础,期望能在香港支持及革新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体验,也以推动公众勇于探索为使命,不遗余力地建设一个鼓励学习及实验的艺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