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9年3月刊

OCAT西安馆春季展览开幕

时间:2019-03-10 18:39:23



OCAT西安馆春季展览开幕

 

英国新摄影

摄影师:安娜·福克斯,凯伦·诺尔 策展人:徐浩

 

 

“英国新摄影”呈现了安娜·福克斯和凯伦·诺尔两位常居英国的纪实摄影领军人物的近百件作品。两位摄影师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洞察时事,用 幽默辛辣的手法表达观点。展览包含多个系列的作品,这些系列如一篇篇 摄影专题般探讨社会阶级、工作环境、自我意识等命题,比如安娜·福克 斯的《工作站》和《贝辛斯托克》;再如凯伦·诺尔和瑞士摄影师奥利维 尔·里奇共同创作的《贝尔格莱维亚》演绎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朋 克》则记录了七十年代中期英国的第一代朋克运动。

诺尔的近期作品《寓言》和《印度之歌》系列构建了一个个亦真亦幻的 场景;福克斯则探索当今生活美学杂志所助长的刻板印象,及其背后的现 代社会普遍的欲望和渴求。英国摄影评论家肖恩·奥哈根指出,福克斯的 “拍摄对象是平淡日常的”,但她的作品却这样深入人心,这都归功于她 善于挖掘平凡之中的“荒诞和启示”。这些作品反映了艺术家们对文化、 性别、环境和自然的思考。

英国纪实摄影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活跃至今,以传统的纪实摄影为根基, 对它作出进一步反馈和回应。二十世纪中叶的英国纪实运动源于十九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如查尔斯·狄更斯和乔治·艾略特),后迅速蔓延至电影 (代表人物为约翰·格里尔逊)和电视,而摄影在其中亦影响深远。八十 年代崭露头角的“新纪实”的核心是质疑和重塑的精神,它与“旧”纪实 的区别在于它借鉴了当代艺术的手法,怀疑并把玩“真实”这一概念。这 种“玩”的行为在福克斯和诺尔的作品中表现为将密切观察的现实和精心 策划的虚构相融合,“英国新摄影”就新在于此。
 

 

关于摄影师

安娜·福克斯(1961 年生于英国奥尔顿)1986 年毕业于西萨里艺术与设计学院,于上世纪八 十年代初期开始摄影师职业生涯,成为该时期一名出色的彩色纪实摄影师。安娜受到了以保 罗·格雷厄姆和马丁·帕尔等新色彩纪实摄影大师为代表的新英国纪实摄影的影响,对英国 人生活中的荒诞和日常进行了非凡的解读,创造出的作品是社会观察和私人日志的结合体。 安娜目前在英国法纳姆的创意艺术大学教授摄影。

凯伦·诺尔(英美双籍)出生于德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成长于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七十年 代起一直常居英国。她用摄影探索文化传承和其意识形态根基。自八十年代起,她的摄影创 作长期关注后殖民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与美学的关系。诺尔善于用视觉和文字的手段去处 理她拍摄的对象——无论是家庭、生活方式,还是博物馆中的动物,并借这些手段与“纪实 摄影”产生一种幽默而批判的对话。诺尔自 2010 年起在英国法纳姆的创意艺术大学教授摄 影,目前居住在伦敦。

关于策展人

徐浩生于 1987 年,现于上海生活和工作。他持续从事写作、策展和创作。他的写作持续关 注酷儿理论和身份认同、风景与类型学,以及无相机摄影以非常规工艺。作为艺术家,他的 作品曾在上海摄影博览会、集美阿尔勒摄影节、英国德比摄影节等展出。


五蛇下洋

吴笛个展

 

如果你不能将艺术家吴笛和她的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并不是因为她刚刚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也不是因为你对她的作品孤陋寡闻。吴笛常驻北京,数十年 来呈现了很多出色的作品和精彩的展览。然而,不想以单一的表达方式而为人 所知的吴笛,作品形式常富于变化,创作方式的实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令其作品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吴笛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而非艺术品的制造者。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断改变风格是需要十足的勇气的。吴笛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你可能会觉得她的生活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但这一 点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因为吴笛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感受她的作品。她的创作 汇集了日常生活的种种——生命、死亡和战争、兽权、信仰和情感;希望以此 与观众产生共鸣。她的作品未必需要你去费尽心思地观察,只需用心感受即可。 自 20 世纪中叶和观念艺术问世以来,“感觉”似乎已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创作 的魔咒。但现在,在一个事实越来越容易被捏造并被虚假新闻破坏的世界里, 我们的智慧或感觉是衡量所见所闻的最佳标准。磨砺这些感受,才能将对世界的关注变得更加清晰。

通过对空间的使用,吴笛将作品看似随意的放置其中,反映了知识和意识之间的冲突。她的项目“五蛇下洋”(英文为“Omen-预兆”)像一面镜子,让观众置身于一系列装置作品中反观自身。

 

关于艺术家

吴笛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她的作品曾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北 京民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偏锋新艺术空间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展出。


沉默的言语

郝敬班个展

策展人:陈立

 

OCAT 西安即将展出艺术家郝敬班的个展“沉默的言语”。展览将通过郝 敬班近年在不同研究项目中的三部录像作品呈现其工作中对于历史与现实、图 像与语言的探索与尝试。

在郝敬班的工作中,历史与现实总是紧密缠绕,以至于观者很难不被时空 距离所形成的神秘魅力所吸引。与此同时,观者对于历史的猎奇,也通过影像 叙事、图像语言被郝敬班所打破。她以行动者式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对不可见 之现实的审慎,对历史回溯、重新观看,试图为关于现实和语言的讨论提供了 一种参照或路径。郝敬班的艺术实践往往通过某个具体的研究项目来展开:《下 午场》(2013)来自于她在 2012-2016 年所进行的“北京舞厅”计划。该项 目通过对北京现存的舞厅来追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的两次交谊 舞风潮。在《下午场》中,郝敬班以极度控制的镜头语言捕捉了舞厅日常下午 的舞会场景。作品通过对舞厅空间、人的视线的记录,通过影像编织了身在此 处的“他们”的个人历史与记忆。

《从南湖公园到红旗街》(2018)则来自于郝敬班最新的“满洲映画(及 后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项目。那些曾经“满洲映画”的亲历者,身处于中日 双方复杂历史矛盾之中。他们的立场主动或被动地定义,服务于不断流动的意 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作品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收集与研究、个人访谈、实地考察, 将曾经的满洲与现今的长春相互交错。当意识形态如同文化遗产一样也被历史 所遗弃,这些个体的生命和政治又将如何被观看。“语言”是郝敬班尝试打开 这段沉重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切入点。面对宏大历史矛盾对“真实”所设定的障 碍,亲历者和观察者共同在图像和叙述上的陷入了沉默。

不同于“北京舞厅”与“满洲映画”这类长期研究性项目,《慢镜头》(2018) 则更像是郝敬班对社会现实的一次快速反应。在 2017 年寒冬,北京开始清理 低端人口住户。郝敬班直接进入这些真实的清理现场,现场也在艺术家的记录 中通过慢镜头再次徐徐展开。这是艺术家对感知这次事件的个人回应:“你看 不到的、被放慢的瞬间,一定比你所想象的更有冲击力。”“快速”的现实与 “慢进”影像之间构成了最强烈矛盾。这就如同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失语,结 论不需急于被当下立断。实践的价值在成功与被遗忘中同时存在,但沉默和图 像会说出自己的答案。





关于艺术家

郝敬班 1985 年出生于山西,2007 年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媒体和传播学学士学 位;2010 年于伦敦大学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2016 年,郝敬班获得第五届三亚艺术节 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017 年获得第十一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大奖的年度青年 艺术家奖,并获得第六十四届德国 Oberhausen 国际短片节影评人大奖。郝敬班目前生活、 工作于北京。

关于策展人

陈立,策展人和研究者,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他曾于 OCAT 担任策展助理、香港城 市大学担任研究员。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空间与美学政治、地缘政治、表演及流动影像。他 近期策划的展览项目包括:“他/她从海上来”(OCAT,深圳,2016)、“世变” (Para Site 艺术空间,香港,2016)、“余兴派对:集体舞与个人操”(刺点画廊,香港,2017)、 “今天应该很高兴”(泰康空间,北京,2018)等。他的艺术评论文章常刊登在《艺术论 坛》、《艺术界》、《艺术新闻》及《艺术世界》。


OCAT西安角项目

秦望

艺术家:戴陈连,耶苏 策展人:杨西

 

“秦望”的概念源自浙江绍兴的“秦望山”,2200 年前秦始皇从西安(咸 阳)出发,去往会稽祭拜大禹,其间始皇路过一座山丘,于是登临高地远眺周 围风景,一座南方的无名小丘就此被命名为“秦望山”,秦始皇命随行的丞相 李斯手书小篆,记录了这件事情。始皇简单的一次观景,却影响了整个帝国的 走向。在南巡回程途中,他因病离世。紧接着帝国大乱,又一次陷入了群雄割 据的局面。自秦以来,枭雄崇拜以及相关的统治技术使得“皇权”、“帝位” 成为现实中难以消解的存在。而未被打开的秦陵,是帝国美学的集大成,它以 不可见的全息构想,循环开启了后世权术政体的延绵进程。对“大国”的迷恋 与“桃花源”一样,一直占据着“集体无意识”。因而,在当下我们需要更多 面而深刻的透视这一现象。

耶苏和戴陈连都出生于绍兴,这也引发了他们对“秦望山”的回应。通过 虚构的个人历史以及考古的方式,两位艺术家关注于个体境遇与社会景观之间 的互动。耶苏的作品依旧延续着 CILING 系列对秦帝国建筑意识的研究,并经 由宫墙进行了讨论,其想象的密集水果纹样似乎被隐喻成为了帝国集权的象征, 而这样的密集陈列时常会在当今的大型超市中看到,这种强烈的秩序感潜移默 化的影响着当代生活。在他建构的虚拟空间中,戴陈连将通过现场的皮影表演 做以呼应。与耶苏的作品关注宏观美学的方式不同,戴陈连的皮影剧场将通过 一个具体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以及主人公留下的画室场景徐徐展开,以此表现出 其对命运的叙述和想象,勾勒出一个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 运发生的转变,从而发掘出被遮蔽的情感和现实。

不难发现,这个皮影剧场的表演一直暗合着鲁迅笔下的国人特性。1924 年的夏天鲁迅先生来到西安讲学,曾五进当地剧院“易俗社”,并对很多秦腔 的剧本做了研究和改编,这似乎又是那个时代的“秦望”。现今,我们希望通 过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从重新编排不同人物的时空位移对社会所产生的波动, 借此视角重新看待中国内部的地缘问题对于今天的种种影响。

关于艺术家

戴陈连1982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最早尝试将 剧场观念和影像相结合的艺术家。

耶苏(本名张帆)1983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以及中 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作为独立艺术家生活于北京,从事视觉、小说等多媒介艺术创作。

关于策展人

杨西,独立策展人、写作者、艺术史研究者。2015年硕士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并 继续从事视觉文化与艺术批评的博士研究。现今生活工作于西安。


关于OCAT西安馆

OCAT西安馆于2013年开馆,是由中央企业华侨城集团赞助的新型艺术机构,总 部设在深圳。西安馆致力于当代艺术,其使命是整合当地及国际资源,以国际化水 准呈现并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同时支持多样化的、立足西安的文化交流项目。通过 展览,西安馆关注当代艺术实践,尤其是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同时思考西域沿线 文化多样性的作品。曾经有人说,东方与西方在古代的西安相遇,今天,西安馆正 力求通过呈现走在时代前沿的当代艺术实践延续其融合之气。​​​